當前位置:首頁>行業(yè)資訊>淬煉成金:葛昌純院士“材料報國”的拼搏人生
發(fā)布日期:2024-8-23 來源: 科協頻道
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牽頭,聯合北京廣播電視臺,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qū)管理委員會,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北京市財政局共同出品,北京科普發(fā)展與研究中心執(zhí)行,北京廣播電視臺衛(wèi)視頻道中心承制的科學文化教育節(jié)目《大先生》第三季第四期,將于8月20日周二21:05分在北京衛(wèi)視播出。本期節(jié)目有幸邀請到了粉末冶金與先進陶瓷專家,核材料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學教授葛昌純先生,讓我們跟隨“未來團”的腳步,一起走近他的拼搏人生。
科研界的“拼命三郎”
此次“未來團”來到了葛昌純院士的家中,首先映入眾人眼簾的是滿柜的證書——2001年頒發(fā)的“中國科學院士”證書、2016年中國金屬學會授予的“冶金科技終身成就獎”、2020年中國核工業(yè)集團公司頒發(fā)的“功勛人物”獎章等等,這不僅代表著榮譽,還代表即便歲月流轉,步入耄耋之年,但葛昌純院士對科研的熱愛與執(zhí)著追求,依舊如初,未曾改變。
葛昌純院士是科研界出了名的“拼命三郎”,他在80歲時右肩粉碎性骨折,卻在住院第二天依舊喊著學生們討論課題;曾經不慎掉入沙坑摔斷肋骨,卻瞞著妻子,獨自一人出差;84歲時為學生證婚,但在念完證婚詞后就立即趕往下一個地方開會;每年風雨無阻的登著三輪去學校和實驗室上班;哪怕現在已經九十歲高齡,葛昌純院士依舊每天從早上八點工作到夜里十二點。
“我可以在路上休息”是葛昌純院士說過*多的話,而葛昌純的夫人夏元洛教授更是直言“一切都以工作為重”是他們的家庭準則。在葛昌純院士的身上,我們看到了青春不老,激情不滅的精神。這樣的精神,如同璀璨星辰,不僅照亮了科學探索的道路,還激勵著無數后來者勇往直前。
攻堅克難,研制“兩彈一星”關鍵材料
葛昌純院士更是在青春韶華之際,懷揣著滿腔熱血與報國壯志,投身于研究材料科學之路。1960年,年僅26歲的葛昌純院士臨危受命,帶領一支青年團隊,用四年時間研制出了制造原子彈, 氫彈的關鍵材料——乙種分離膜,為我國“兩彈一星”偉業(yè),立下不朽功勛。
但是“乙種分離膜”的制造難度非常大,被前蘇聯視為國際絕密技術。彼時,制造“乙種分離膜”的技術只掌握在蘇聯、美國和英國手中,早在四十年代,美國就制造出了*顆原子彈,而中國即便到了五十年代,在這方面還是一張白紙。
因此對于一沒有技術,二沒有經驗的新中國來說,這條從零開始的“核”之路,*開始只能依靠蘇聯專家提供的幫助。但一個國家要想強大就得先自強,因此在蘇聯專家離開之后,葛昌純院士及其團隊毅然挑起了研制“分離膜”這一緊迫而艱巨的任務,誓要打破技術封鎖,實現核技術的自主突破。
“從無到有”的材料科學
在面對資料匱乏與經驗不足的雙重挑戰(zhàn)下,葛昌純院士展現出了非凡的毅力與智慧。他不辭辛勞,踏遍北京各大書店,搜集各地,同時,以驚人的自學能力掌握了日語、德語、法語等多國語言,這一壯舉不僅拓寬了他的知識視野,更為他打開了通往科技前沿的大門,使他能夠從全球的文獻海洋中汲取養(yǎng)分,找到解決難題的鑰匙。
在葛昌純及其團隊的努力下,終于在1964年迎來了歷史性的突破——成功研制出我國首例乙種分離膜。次年,葛昌純院士被任命為乙種分離膜生產總指揮,帶領著600多人的科研生產團隊,僅用兩年就完成了乙種分離膜的全部生產任務。
這充分體現了我國科研工作者在逆境中不屈不撓、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風貌。也標志著我國在材料科學領域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填補了國內技術*,更為后續(xù)核工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開創(chuàng)性、歷史性的貢獻。
材料報國,追求*
而葛昌純院士研究“材料科學”的初衷,是懷揣著“材料報國”的崇高理想,他深知“材料科學”作為國家強盛的基石,是一個國家戰(zhàn)略競爭力和未來技術創(chuàng)新前瞻性的象征。而這其中,先進陶瓷技術在科技領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已成為新材料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在多個高技術領域發(fā)揮著關鍵作用。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先進陶瓷技術就因其獨特的性能在科技領域大放異彩,成為各國科技競爭的重要領域。反觀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尚顯薄弱,處于初級探索階段。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葛昌純院士敏銳地察覺到先進陶瓷技術對我國邁向制造強國之路的重要性,遂決定調整研究方向,將個人智慧與熱情傾注于先進陶瓷的研究之中。
1980年10月,葛昌純院士得知德國洪堡基金會正在招募研究人員,這是一個難得的國際交流與學習機會。因此,46歲的葛昌純院士毫不猶豫地踏上了前往德國的求學之旅,他的心中懷揣著一個宏大的愿景——將來在我國建立一座世界*的研究所。
在德國深造的三年多時間里,葛昌純院士在德國馬普所粉末冶金實驗室的那段學習經歷,成為了他人生旅途中一段難忘的篇章。只因斐卓夫教授曾對葛昌純院士說:“德國人的勤奮程度不如你們中國人,但是我這個研究所是世界*的,中國拿不出這樣一個實驗室來跟我比。”
聽到這段話的葛昌純院士,內心受到了非常大的激勵,他拒絕了在國際*實驗室工作的機會,懷揣著滿腔的熱情和學習到的全球**的先進陶瓷技術,毅然返回祖國。他白手起家,克服重重困難,成功籌建了粉末冶金與先進陶瓷實驗室,這個實驗室不僅填補了國內在先進陶瓷和粉末冶金技術上的*,更為國家培養(yǎng)了一大批*的科研人才,為國家的科技進步和發(fā)展貢獻了不可磨滅的力量。
高鐵剎車片的成功研制
燕青芝教授便是*的科研人才代表之一,2010年,剛博士畢業(yè)不久的她接到了葛昌純院士交付的一項艱巨使命——研發(fā)高鐵剎車片,這不僅是技術上的挑戰(zhàn),更是對國家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驗。
實際上,在中國交通事業(yè)飛速發(fā)展的浪潮中,高鐵作為一張亮麗的名片,其背后卻隱藏著一個不容忽視的“卡脖子”問題:高鐵剎車片長期被國外壟斷。而葛昌純院士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和深遠的戰(zhàn)略眼光,察覺到這一情況對國家發(fā)展的不利影響。
葛昌純院士更是深知國家需求就是研究方向,因此打破國外壟斷,實現高鐵剎車片的國產化尤為重要。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后,他將這份沉甸甸的責任,交給了燕青芝教授及其團隊。
而“未來團”從燕青芝教授處了解到,早期的高鐵剎車片都是從德國進口,且需每三個月更換一次。而更換下來的剎車片還需送回德國,方能換取新的產品,這無疑是對中國交通發(fā)展的一種束縛。
所幸的是燕青芝教授及其團隊不負眾望,全身心投身于高鐵剎車片的研發(fā)工作中。面對技術封鎖與重重困難,燕青芝教授帶領團隊日夜兼程,歷時三年經過1000多次的嘗試,成功研制出了高鐵剎車片。
而由中國自主研發(fā)的剎車片不僅性能優(yōu)異,還大幅度降低了成本,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為中國高鐵的自主發(fā)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葛昌純院士的偉大,不僅在于他個人的學術成就,更在于他心懷家國、勇于擔當的崇高精神。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是科學精神,什么是愛國情懷。他的事跡將永遠激勵著后來者在科技創(chuàng)新的道路上勇往直前,邁上更高的臺階。
本站部分內容屬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特此聲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來信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
相關新聞
最新資訊
最新產品
最新粉末冶金企業(yè)
關于我們|廣告服務|會員服務|網站建設|付款方式|聯系我們 | 網站地圖|友情鏈接
版權所有:杭州極點科技有限公司地址:杭州市下城區(qū)西文街水印康庭1幢西樓4樓 郵編:310004
服務熱線:0571-8513281985235193傳真:0571-85235193 客服QQ:496617775客服MSN:pmbiz1@hotmail.com
聯盟網站:硬質合金商務網 、粉末冶金人才網、粉末冶金書庫、注射成形網 、中國粉體網、粉體行業(yè)網上展、粉末冶金網上展
ICP證:浙B2-20100325
免責聲明:本網發(fā)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站立場無關。本網不保證該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全部或者部分內容的準確性、真實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時性、原創(chuàng)性等。相關信息并未經過本網站充分證實,不對您構成任何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